江苏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粮食也要打出品牌”重要指示,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,攥拳聚力打造“水韵苏米”省域公用品牌。自2017年底创建以来,“水韵苏米”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品牌影响力、带动力日益增强。通过持续打造,进一步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增加了优质绿色粮食供给,推动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,从更高层次上保障粮食安全,助力乡村振兴。
一、高标准谋划,夯实品牌建设基础
一是强化政策引领。“水韵苏米”公用品牌建设连续六年列入省政府年度十大主要任务百项重点工作,省委省政府1号文件连续作出“持续推进水韵苏米品牌建设”的要求。先后制定印发《关于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省的实施意见》《深入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农业强省建设工作方案》《“水韵苏米”品牌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3-2025年)》等系列文件,与省农业农村厅、省农科院、新华传媒、粮食行业协会等单位进行战略合作,强化主体培育,壮大产业集群,推动实施品种培优、品质管理、品牌推广、营销拓展、融合发展五大提升行动。二是构建标准体系。“水韵苏米”品牌建设启动至今,经历了品牌规划、培育、成长,正向“提升”阶段迈进。“水韵苏米”从品牌策划、商标注册、标准制定开始,重点抓好市场定位、制度建设、品牌管理,突出“柔、香、糯”的产品品质特性,凝练“放心、好吃、营养”的品牌核心理念。制定了综合性全产业链的团体标准《江苏大米团体标准》,涵盖稻谷生产技术规程、大米加工技术规程、稻谷、大米、质量追溯基础信息规范等5个方面。制定江苏省水韵苏米“三品一标”示范基地标准,开发“苏米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”,推进“水韵苏米”团体标准贯标工作,规范企业稻米种植、收储、加工、流通各环节质量管理,实现产品统一标识、统一管理。三是夯实品质基础。做强“种子芯片”,成立全国首家省级大米产业研究院——江苏省水韵苏米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,着力在“水韵苏米”品种研发、收储保鲜技术研究和稻米适度加工等方面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创新,推进优质稻米、专用稻米品种生产,为品牌赋能。研发南粳46、南粳5055、南粳9108等早、中、晚熟品种配套齐全的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。举办三届“好吃苏米”品鉴大赛,通过核心品种评选、推广,助推苏米品质提升,确保以更多高质量产品满足市场需求。目前,“水韵苏米”按照全产业链技术规范,构建基地绿色生产、订单加价收购与品牌市场运营相结合的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模式,逐步形成了种粮农民种好粮、收储企业收好粮、加工企业产好粮、人民群众吃好粮的粮食流通新格局。
二、多渠道宣传,塑造品牌市场形象
一是加强主体培育。制定《江苏大米核心企业认定监管办法》《苏米省域公用品牌标识管理办法》《苏米核心企业生产基地认定管理办法》《水韵苏米领军企业遴选管理办法》等系列制度文件。全省遴选授牌淮安大米、射阳大米、泗洪大米、兴化大米、建湖大米、姜堰大米、宝应大米、阜宁大米、如东大米、海安大米等江苏大米十大区域品牌,培育认定56家“水韵苏米”核心企业。推选评定“江苏精品”产品51个,“江苏好粮油”产品180个,评选“好吃苏米”金奖、优秀奖产品80个,12家企业入选“中国百佳粮油企业”,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一。二是持续宣传推介。与上海、浙江等省市签署渠道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,共同推进“水韵苏米”品牌渠道建设。举办“水韵苏米”上海、浙江、福建、郑州等专场推介会。结合江苏名特优农产品(上海)交易会、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和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等,开设“水韵苏米”品牌展厅集中宣传、展销。强化核心企业与餐饮、经销商等专业渠道联系,开展社区对接活动,不断拓展产品销售市场。开展“好吃苏米”进企业、进学校、进社区、进市场等多场宣传推介活动;通过南京地铁、上海地铁和高铁等宣传载体开展苏米专题宣传。开设“水韵苏米”旗舰店,通过沉浸式、体验式展示展销核心企业特色产品,打通与消费者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开通水韵苏米公众号,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,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、塑造品牌形象,拓展市场渠道,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、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。三是注重文化赋能。挖掘江苏稻作文化内涵,在品牌建设中融入农耕文化,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与新华网签订“水韵苏米”品牌宣传战略合作协议,举办“水韵苏米·金秋好丰景”主题作品征集大赛、“水韵苏米全省行”等媒体宣传活动。整合江苏优质粮食产业资源与悠久的鱼米之乡、农耕文化、漕运、大运河文化资源,制作“苏米八千年”等系列专题宣传片,挖掘江苏稻米历史文化。结合24节气,开展“苏米24品”宣传推介活动,通过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、稻米文化节、“太湖论稻”、江苏知名作家米乡行等活动,多角度、全方位展现“水韵苏米”优秀品质和品牌故事,“鱼米之乡”稻作文化历史得以传承光大。
三、宽领域推进,增强产业发展动能
一是调优种植结构。“水韵苏米”品牌建设在推进全省优质稻米产业发展、健全优粮优价机制、促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、助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,逐步建成一批“好稻种+好生态”示范基地。推动全省优质食味水稻种植面积从800万亩增加到1900万亩以上,约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60%,保障了“水韵苏米”品牌建设优质原料来源,确保了质量安全。二是带动增收提效。通过“水韵苏米”品牌建设,实现优质优价,助力农民增收、企业增效。“水韵苏米”核心企业与农户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利益联结,建设生产基地或订单基地达300万亩。优质粳稻品种比普通粳稻的收购价普遍高出0.1~0.5元/斤,优质优价年收购量达100亿斤以上,促进农民增收约12亿元。同时促进江苏大米向中高端产品转化,提升了品牌效应,苏米核心企业近几年大米产量每年提高20%以上,平均销售价格比一般企业生产大米高出200元/吨,为苏米核心企业提高收益5.92亿元。三是增强发展动能。以“水韵苏米”省域公用品牌打造为核心,引领“省域—市县域—企业”三级品牌联动建设,促进优粮优产、优购、优储、优加、优销“五优联动”。全省56家水韵苏米核心企业年生产能力超600万吨,根据市场需求实际生产大米超300万吨,年销售收入160亿元以上,约占全省大米加工企业销售总额的三分之一。“水韵苏米”公用品牌连续六年获评中国粮油榜“中国粮油影响力公共品牌”。以“水韵苏米”省域公用品牌建设为带动,持续做强一批苏字品牌,形成米面油和粮机各具特色的品牌建设格局和央企、省企、民企、外资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。2023年全省粮食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3600亿元,几大产业中,小麦粉、大米和食用植物油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。其中,油脂加工产业优势明显,实现工业总产值1502亿元,位列全国第二。粮机装备制造行业领先,实现工业总产值130多亿元,多年位居全国第一。
面向“十五五”,“水韵苏米”公用品牌将不断健全标准化的生产体系、现代化的储加体系、数字化的营销体系、规范化的质量体系,提高粮食产业发展质态,推动江苏“好米”迈向中国“名米”、江苏粮食产业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。
(作者单位:江苏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,李德为党组成员、副局长)
来源:2025年第2期《中国粮食经济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