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林省地处北纬41度至46度的“黄金水稻带”,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,茫茫的长白林海,连片的河湖湿地,“插上筷子能发芽”的黑土地以及雨热同季、四季分明的优越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,造就了吉林大米品性自然、品质卓越的特质。但由于缺乏品牌意识和龙头企业引领,吉林省稻米产业大而不强、企业小而不精、品牌杂而不响的问题比较突出,标准化生产上规模难,产品质量安全稳定难,销售以低端为主溢价难。稻米年产量虽占东北四省区的24%,销售收入却只占18%,生产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、品质优势没有转化为效益优势。
为促进吉林大米“好米”变“名米”,“名米”卖“优价”,2013年4月,吉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《关于推进吉林省大米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拉开吉林大米品牌建设的序幕。特别是2015年7月,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作出“粮食也要打出品牌,这样效益好、价格好”的重要指示后,吉林省于2015年12月出台《吉林大米品牌建设发展规划(2016-2020年)》,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吉林大米品牌建设体系。2022年9月,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7个部门联合印发了《吉林大米品牌跃升工程实施方案》,成为品牌跃升、产业提级的有效抓手。2025年1月,吉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《吉林大米品牌建设三年规划(2025-2027年)》,为吉林大米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、吉林大米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指明了方法路径。
工程化统领 构建核心体系
为提升吉林大米品牌记忆点,围绕吉林省的区域特征,着重打造“吉林大米”统一标识下的东部火山岩大米、中部黑土有机大米、西部弱碱大米三大系列中高端大米。在东部突出大米矿物质含量高的特点,主打富硒大米,宣传“米以‘硒’为贵”;在中部围绕黑土地资源优势,主打有机绿色大米,倡导“为健康,吃好米”的理念;在西部结合弱碱土特征,主打弱碱地大米,推崇“‘碱’回您的健康”。这些创意,为不同区域吉林大米提供了新的卖点。
依据消费市场反馈信息,深挖吉林大米品质特点,着重推介吉林稻花香、长粒香、圆粒香、吉林小町四大品类品种,万昌大米、舒兰大米、梅河大米、延边大米、柳河大米、榆树大米等18个地理标志品牌和佰顺米业、大荒地大米等知名企业品牌,以及吉林大米“臻品、精品、优品”细分市场的产品品牌,形成了核心品牌+区域品牌+企业品牌+产品品牌“四位一体”的吉林大米品牌建设格局。
为加快吉林大米资源整合,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牵头,成立了以大米加工、销售、科技研发为主体的吉林大米产业联盟。目前,吉林大米产业联盟企业已经由最初的7家发展到了86家。这些企业被授权使用“吉林大米”统一标识,成为吉林大米品牌建设的主力军。
立体化推介 扩大品牌影响
围绕吉林大米中高端市场定位的特点,通过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,综合运用各种媒体,实施线上线下组合推广,覆盖目标群体,实现品牌影响力的快速提升。
品牌建设之初,通过“高端传播”“品牌行走”两条主线,优选高端消费人群聚焦的机场、高铁等场所,加大广告投放和网络、报纸相关报道,强势推荐吉林大米“好吃、营养、更安全”的品牌符号。推介活动覆盖了北京、上海、福建、浙江等重点销区。借助吉浙对口合作契机,在浙江连续8年举办了吉林大米浙江营销推介活动,吉浙两省22个城市“以米结缘”,有效地促进了两地大米产销对接和贸易合作。
随着品牌建设深入实施,以流量经济为导向,聚焦优质优价,主推“流量传播+精准营销”,组织开展“淘正宗吉米 品吉地‘乡’甜”直播带货活动,培养企业自播团队,促进企业品牌和销量的双增长。
多元化挖掘 讲好品牌故事
为讲好吉林大米故事,邀请省内知名作家撰写《贡米》报告文学,提升吉林大米文学内涵;借助中国品牌农业发展论坛、中国粮油财富论坛等平台,组织业内专家评“米”论“稻”,解码吉林大米;拍摄《吉林大米形象宣传片》《人物访谈》《纪实报道》等短片,并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;推出以吉林大米品牌创建为题材的《米说吉林》系列丛书。结合吉林大米稻作历史和区域特点,创作吉林大米为主题的歌曲、词赋、摄影等文艺作品,在中国北方农业博物馆建设吉林大米品牌展示中心,从历史、科学、人文的角度,多元化、全方位地讲好吉林大米的品牌故事。
科技化支撑 夯实产业基础
为确保吉林大米“生产可记录、信息可查询、流向可跟踪、责任可追究”,搭建具有质量查询、实时观测、月报统计、专栏服务等功能的大数据平台。395户企业入驻大数据平台,172户企业应用质量可追溯系统,100款分级分类产品实现使用“吉林大米身份证”,实现消费者只要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,就可查询企业和产品信息,辨别真伪。通过标准化管控,赢得市场的广泛认同和公信力,达到“品牌保护、品质保证”目的。
做品牌就是做标准。吉林省先后制定吉林大米地方标准,吉林稻花香、吉林长粒香、吉林圆粒香、吉林小町四大品类产品的团体标准,以及针对吉林优质水稻收购、储藏、加工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标准,指导企业通过“优粮优产、优粮优购、优粮优储、优粮优加、优粮优销”,实现农民增收、企业增效。
创意化营销 促进提质增效
营销渠道是吉林大米终端产品的出口,也是吉林大米品牌腾飞的“跑道”。围绕吉林大米中高端市场定位,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总结联盟企业销区销售情况基础上,接连推出直营店(柜)、电商平台、产销直通、吉田认购4个版本的营销模式。为实现吉林大米产业链、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共建共享,秉承“互联网+农业”“基地+市场”“消费+体验”新理念,吉林大米品牌不断升级“吉田认购”专属稻田营销模式,取得较好成效。截止目前,平均认购价5780元/亩,产出效益是普通稻田的2~3倍。
高质量发展 激发品牌建设新动能
吉林大米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,已经形成以中国优质粳稻贡米、中国皇粮御米等七大特色之乡,舒兰大米、万昌大米等18个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为支撑的品牌建设新格局。吉林省水稻收购价格始终保持1.50元/斤以上,连续5年未启动过水稻最低收购价。中国品牌促进会评定吉林大米品牌价值462.36亿元,旗下舒兰大米、万昌大米入选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百强榜。遴选出100款吉林大米分级分类产品,产品溢价率超过30%。对比品牌建设之初,中高端大米产量由9亿斤增加到22亿斤,企业自有基地面积由130万亩增加到330万亩,吉林大米加工产值由140亿元增加到270亿元。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深入落实吉林省委十二届五次、六次全会精神,坚持小切口破题、大纵深发力,按照《吉林大米品牌建设三年规划(2025-2027年)》,明确任务目标,细化工作举措,推动新一轮吉林粮食品牌建设再上新台阶,走出具有吉林特色的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(作者:孙浩明 高帆 吴素煌;作者单位: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,孙浩明为党组成员、副局长。)
来源:2025年第3期《中国粮食经济》